可能现在的人并不知道,人类曾与核毁灭数次擦肩而过,有时只因一个士兵的一句话而躲过一劫。
核战争一触即发,谁将在危急关头拯救人类?在好莱坞电影中,扮演这一角色的都是美国人,但历史上每次都是俄罗斯人当了救世主,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,人类的命运仍将掌握在他们手里。
1983 年 9 月 26 日,莫斯科时间晚 7 点,斯坦尼斯拉夫·彼得罗夫中校来到位于莫斯科南部的“谢尔普霍夫-15”预警中心,开始值晚班。
资料图:“谢尔普霍夫-15”预警中心鸟瞰
当时还没有人知道,世界会在这天晚上走到全面核战争的边缘,而彼得罗夫将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。
拯救世界的苏联人
彼得罗夫中校当时 44 岁,已在军中服役 26 年。他的生活更像是一个苏联工程师,而非军人——彼得罗夫反感体制,对领导层的虚伪颇有微词,对美国反而没什么仇恨。
不过,对自己手头的工作,彼得罗夫一向尽心尽责。
多年来,他兢兢业业地为祖国编程、调试软件、排除程序故障。靠着这些资历,他当上了“谢尔普霍夫-15”预警中心作战方程部的副主任。
每个月有两天,彼得罗夫中校要在预警中心值晚班,管理全苏联的预警卫星系统。除此之外,他专心技术工作,不关心国际政治、核战争、世界末日之类的宏大问题。
与彼得罗夫的平静生活相比,1983 年 9 月的世界堪称风云迭起。
二十多天前的 9 月 1 日,苏联击落大韩航空 007 号班机,造成 269 名乘客和机组人员遇难,包括一名美国众议院议员。美国总统里根立即发表电视讲话,指责苏联“野蛮、残忍、灭绝人性”,击落民航班机是犯下了“不可原谅的反人类罪行”。
资料图:大韩航空 007 号班机残骸
此后几十天里,围绕着飞机残骸的打捞问题,苏联与西方世界争吵不断。
在这种形势下,9 月 26 日晚间,“谢尔普霍夫-15”预警中心接到卫星报告,其中的疑似目标信号比平时多出了一倍。
预警中心的军官们无法迅速分析这些信号。当时的苏联预警卫星虽装有光学望远镜头,能向地面发送实时画面,但图像质量太差,观测人员得先在黑屋子里呆两个小时,才能用适应了黑暗的双眼看清这些画面。
因此,这些信号只能由预警系统的计算机进行分析,才能判定它们的来源是否是美国发射的洲际导弹。
凌晨零点 15 分,计算机判定,有一枚美国洲际导弹正在袭来。也就是说,在紧张的国际形势下,美国终于向苏联发动了核战争。值班室里的警报提示牌立刻亮起。
中心值班室里的几十号人都跳了起来。如果预警系统的判定是准确的,那么形势已刻不容缓,值班的彼得罗夫应立即向党中央汇报情况,后者将下达命令,向美国发动核反击。毁灭性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将就此打响。
彼得罗夫必须作出决断。他赶紧让下级们检查程序代码和硬件设备,但检查步骤需要十分钟。如果计算机的分析是准确的,那苏联就可能因此错过宝贵的反击时间。
核弹来袭的消息并未到此为止。两分钟后,预警中心里的警报接连亮起,计算机判定,一连有五枚美国洲际导弹正在飞向苏联领土。
资料图:一枚美国“民兵”洲际导弹
彼得罗夫边和上级通电话,边快速地进行推理。他知道,苏联总参谋部的值班室里此刻也已亮起警报,他的判断和汇报,将是高层决定是否发射核弹的关键依据。
幸运的是,虽然彼得罗夫后来声称自己当时“火烧眉毛”,但他仍然有最基本的常识和理性——苏联科技不靠谱,国产的机器设备更靠不住。
早在一年前,苏联的第一代预警卫星投入使用时,领导就曾对包括彼得罗夫在内的中级军官作出指示:“不必担心卫星故障,技术会慢慢改进。你们的职责,就是以人力来弥补机器的不足”。
而国际形势再糟糕,也不能用来佐证苏制设备的判断。
暗房里的值班人员也终于向彼得罗夫汇报:卫星画面不能证明核弹来袭,光学镜头上看不到导弹的尾焰或飞行轨迹。
彼得罗夫最终判定,美国只以五枚导弹开始世界大战,实在太过儿戏。他决定,不等程序检查结束,便向话筒那边的上级报告“警报不实”。
彼得罗夫的这一判断,使世界与核战争擦肩而过。事后证明,美国并未向苏联发射核弹,是苏联预警中心的电脑软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,将云层折射的太阳光当成洲际导弹的飞行轨迹。
这个不大不小的失误,竟把人类推向了毁灭的边缘。
资料图:“好兵彼得罗夫干预世界大战”
1991 年 2 月,苏联终于发射了能够避免此类故障的第二代预警卫星。不过时过境迁,苏联政权将在十个月后撒手人寰。
人类终极毁灭系统
冷战结束后,欧美的和平主义团体数次向彼得罗夫颁奖,感谢他拯救世界的壮举。但在冷战时代,彼得罗夫的克制与理性,并不能代表苏联核战指挥系统参与者的精神状态。
事实上,苏联后期核武指挥系统的发展,差一点就把彼得罗夫这样的人物排除出核战决策,而将投弹的权力交给故障不断的苏制自动化系统。
1974 年,苏联开始研究“自动化核反击”,以确保在遭到核打击后,即使高层领导人全部在斩首打击中死亡,苏联也能向敌国发射核弹。
这套正式名称为“周边”的系统,经过了苏联研究部门 10 年的研发,于 1984 年投入使用。冷战结束后,该系统的存在才为世人所知。由于酷似电影《奇爱博士》中苏联毁灭世界的“末日机器”,“周边”激起了人们无尽的想象。
资料图:“末日机器太可怕了”
事实上,它的运转流程并不像《奇爱博士》里的全自动核战系统那么疯,至少负责向美国扔原子弹的仍是人类,而非机器。“周边”的职责是在启动后以其传感器网络时刻监测国土上的核爆迹象,一旦发现核爆便自动检测总参谋部的通讯情况。如通讯中断,就把陆基核弹发射权移交给掩体中的值班军官。
之后,这些手握大权的军官将再次尝试联系克里姆林宫和总参谋部,如果确实联系不上,便发射“后备指令火箭”——该火箭携带的发报器将直接点火发射所有苏联陆基洲际导弹,向美国展开全面的核报复。也就是说,最后一步命令仍需由人类来下。
尽管如此,与美国层层保险的核武指挥系统相比,“周边”仍然堪称丧心病狂。
在同时期的美国,核武发射手续始终坚持由民选总统和军方领袖负责,绝不会有此等“自动化”和“权力下放”的制度创新。要发射一颗美国核弹,除了在任国家元首要发布核战命令,国防部长或地位相当的内阁官员也必须副署,命令才能产生效力。
即使在命令发出后,美国的地下掩体或预警机里的指挥中心也必须进行复核,方能向基层军官发布攻击命令和正确的核弹解锁密码。核潜艇、轰炸机、导弹发射井的指挥官也必须与副手共同复核命令和解锁码无误,两人一起才能点火发射核弹,堪称层层保险。
而苏联的“周边”系统从决定核战到点火发射,只有一道人工复核手续,大部分流程都可由“周边”系统自动完成。
资料图:苏联地下核战指挥所模型
所以冷战结束后,美国高官们一得知“周边”系统的存在,都纷纷表示“苏联人真是不可理喻”。
而且,苏联人也并不是没有想过研发《奇爱博士》中的那种末日机器。
在最初开发“周边”系统时,苏联国防工业部提出的设想,就是一套完全无人化的核反击系统。只要传感器网络在国土上监测到核爆迹象,电脑网络就会自动向北约国家发射所有陆基核弹。
按这套系统的理念,苏联发动核报复既不必经领袖和总参谋部授权,也不必由火箭军的基层军官人工点火,全程都由电脑操控,堪称是《奇爱博士》加《终结者》而成的终极人类毁灭装置。
一旦启动,这种全自动核报复系统便无需再接受人类的领导,随时可凭借卫星误报之类的系统故障来毁灭世界。
下一条:海平面升高怎么办?冷冻南极洲融冰
版权所有:地球卫士网 京ICP备11044081号-1
地址:北京市延庆县
电话:15910324955 手机:15910324955 传真:010-8888888 邮件:506775541@qq.com